挽南康冷知军

近吒龙门御,钦闻月日评。
感公非辈行,见我若平生。
杖屡已陈迹,山川空复情。
阶庭森玉树,端不负留耕。

作品评述

诗词:《挽南康冷知军》

译文:
近闻龙门御吒,敬听月日评。感叹公无与我同行,见我如平日一般。杖履留下痕迹,山川空荡起情思。阶前玉树参天,端庄不负留心。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孙应时创作的《挽南康冷知军》。诗中以挽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南康冷知军的怀念之情。诗人听到知军近来在龙门受到君主的赞赏,对此表示敬意。他感叹自己与知军不同,无法与其同行,但仍然希望能像往常一样被知军看待。诗人提到自己在过去的往来中留下了痕迹,而面对着空荡的山川,他的思绪涌动。最后,诗人描绘了阶前繁茂的玉树,表达了对知军高尚品质的赞美,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些端庄的树木一样,不辜负知军对他的期望和关怀。

赏析:
《挽南康冷知军》是一首怀旧之作,表达了诗人对知军的思念和对自己身份地位的无奈。诗中运用了典型的挽词形式,借景抒情,通过对山川、玉树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通过自己与知军的比较,展现了对知军高尚品质的敬佩和羡慕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清幽。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情感的交融,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过往时光的回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知军的敬佩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宋代士人对于身份地位的关注和无奈之感。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时光流转的无情。

作者介绍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巖尉。歷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古寺临江间碧波,石梯深入白云窠。僧禅寂寂无人迹,满地落花春又过。

株松个竹已奇奇,那更扶疏荫碧漪。唤醒渊明千载梦,政缘泸水一篇诗。

一梁中截两山连,雪布寒飞几竅穿。深鉴却疑通禹穴,长流应不比潮泉。崆峒影里分三峡,太极图中会百种。神斧何年平石壁,新题放我得深镌。

红楼金刹倚晴冈,雨雪初收望汉阳。草檄可中能有暇,迎春一醉也无妨。

人之耳所闻,不若目亲照。耳闻有异同,目照无多少。并弃耳目官,专用舌口较。不成天下功,止成天下笑。

闽浙相望两道场,上人曾炷室中香。直须了却旧公案,莫向空山便隐藏。

故人能爱客,秉烛会吾曹。家为朋徒罄,心缘翰墨劳。夜寒销腊酒,霜冷重绨袍。醉卧西窗下,时闻雁响高。

忆得延州,旧曾相见,东城近东下住。被若著意引归家,放十分、以上抬举。小样罗衫,淡红拂过,风流万般做处。怕伊蓦地忆人时,梦中来、不要迷路。

群玉峰头惯见春,此花常寓雪霜仁。东风又促进派孤山去,应向香边念故人。

二月江头送客船,丝丝杨柳散晴烟。生来未识衡阳路,安得相思有梦传。

真机昔振云门路,祖席今多雪窦孙。传到慧林花果盛,须知叶落总归根。

每逢胜境便留神,一路桃花别汉秦。绕刹苔封高士蹟,临溪客问野人津。纡回松竹看非俗,罗列山川识有真。踏遍岭头天尺五,飘飘已觉迥风尘。

僧关可人心,况此晴色美。蹈藓滑路多,访菊香处是。引饮吞山光,清啸落松子。我有即事诗,就扫石壁纪。

黄葛蚊厨睡欲成,高槐阴转暑风清。倚床奴子垂头坐,摇手孙儿小步行。

甘泽连朝拍稻畴,老天著意做今秋。软炊已报生尘甑,艰食俄忘淅米矛。甽口涨新浮白腻,禾头濯秀湿青油。疲农欢喜还长叹,官已催租不待收。

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下有无事人,竟日此幽寻。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时与道人语,或听诗客吟。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鸣禽。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荷公临止。宾客惯看儿亦喜。歌雅歌风。《通鉴》《通书》又《史通》。欲相酹酒。瓦缶田家羞出寿。甚欲舟何。愧没瑶觞玉斝多。

节将飞飏去,牙郎卖弄馀。唐臣不负国,惟有一尚书。

绍熙又见四番春,春日春盘节物新。独酌三杯愁对影,例添一岁老催人。菊芽冒土如争出,柳色摇村已渐匀。身是兰亭山下客,未容逸少擅清真。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