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品评述

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翻译及注释

翻译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
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⑷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⑹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⑻没:死,即“殁”字。
⑼水:指易水之水。
⑽犹:仍然。

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鉴赏二

  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作者介绍

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初为道王府属,歷武功主簿,又调长安主簿。武后时,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去。徐敬业举义,署为府属,为敬业草檄,斥武后罪状。后读之,矍然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业事败,宾王亡命,不知所终。中宗时,诏求其文,得数百篇,集成十卷,今编诗为三卷。

诗词推荐

鸿雁自北来,嗷嗷度烟景。常怀稻粱惠,岂惮江山永。小大每相从,羽毛当自整。双凫侣晨泛,独鹤参宵警。为我更南飞,因书至梅岭。

地点

此世方当出手,君侯渠得忘情。莫麽卖山高论,行哉破竹边声。

地点

夫子怜飘泊,相邀过草堂。尊浮桑落酒,鸟出雪衣娘。石色寒侵户,苔香细入床。醉来如意舞,容得旧疏狂。

地点

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劝君多种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

地点

莫道花开便是春,莫言沙涨即成津。南风过了东风起,愁杀江头待渡人。

地点

早弃人间事,真从地下游。丘原无起日,江汉有东流。身世从违里,功名取次休。不应须礼乐,始作後程仇。

地点

儿生三日掌上珠,燕颔猿肱秾李肤。十五学剑北击胡,羌歌燕筑送城隅。城隅路接伊川驿,河阳渡头邯郸陌。可怜少年把手时,黄鸟双飞梨花白。秦王筑城三千里,西自临洮东辽水。山边叠叠黑云飞,海畔莓莓青草死。从来战斗不求勋,杀身为君君不闻。凤凰楼上吹急管,落日裴回肠先断。

地点

雉堞连云十里城,将臣开府此屯兵。山连虎阵千年固,地接龙沙一掌平。塞上马嘶春草绿,村中人和凯歌声。只因边徼无烽火,忘却关山是远行。

地点

白日登遥陌,玄明问故宫。变桑徒霭霭,秀麦只芃芃。伊昔虞廷上,兹阉汉幄中。腹心推帝主,权位窃奸雄。《巷伯》诗篇重,门生礼数崇。阁臣行雅默,戚里坐昏懵。自恃回天势,谁分转日功。宪章更七圣,奴仆视诸公。左顺衣冠谒,东河奏疏通。笑谈倾海岳,呼吸动雷风。铁券衔恩异,

地点

倦投破驿歇征骖,喜见山光政蔚蓝。不柰东风无检束,乱吹花片点春衫。

地点

北阙秋期南国身,重关烟月五溪云。风蝉已有数声急,赖在陶家柳下闻。

地点

我也不闹什幺瘦与肿,我也不算什幺私与公,我也不解什幺穷与通。说懵懂处且多懵懂。梅兰竹石里寻一个痴聋,浮光波影间博一个虚庸,电闪火石里剩一个活无用。

地点

紫宸飞雪晓裴回,层阁重门雪照开。九衢皛耀浮埃尽,千品差池贽帛来。何处田中非种玉,谁家院里不生梅。埋云翳景无穷已,因风落地吹还起。先过翡翠宝房中,转入鸳鸯金殿里。美人含笑出联翩,艳逸相轻斗容止。罗衣点著浑是花,玉手抟来半成水。奕奕纷纷何所如,顿忆杨园二月初。

地点

玉文山后灵岩寺,四百年来选佛场。满地白云关不住,石泉流出落花香。

地点

噫颜子兮居陋巷,身虽羸兮道弥壮。商受兮有皇都,位虽尊兮名独夫。朝恣瑶台之乐兮,暮遭黄钺之诛。是知不义之富贵如浮云兮,惟道德为性命之要枢。海滨有士兮慕颜子,心重朝闻兮轻夕死。纷纷糖粃兮视雄豪,凛凛冰霜兮洁行止。荜门寂寞何琐琐,执卷忍饥终日坐。杨雄免遭甄丰戮,

地点

重阳还近秋光好,银屏翠箔凉透。凤髓炉温,鱼轩瑞应,天与冰壶清透。多文在手。更赖玉腰肢,唾花衫袖。旧约梅仙,为来人世作珍偶。虚堂帘半卷,化工何限意,妆点时昼。裛真香葵倾劝盏,都把芳心为寿。当歌对酒。愿绿发朱颜,镇长依旧。宝箓名高,已书千岁久。

地点

邵陵佳树碧葱茏,河汉西沈宴未终。残漏五更传海月,清笳三会揭天风。香熏舞席云鬟绿,光射头盘蜡烛红。今日却怀行乐处,两床丝竹水楼中。不知何路却飞翻,虚受贤侯郑重恩。五夜清歌敲玉树,三年洪饮倒金尊。招携永感双鱼在,报答空知一剑存。狼藉梨花满城月,当时长醉信陵门。

地点

所长孰不愿施之,岂肯言吾未信斯。大是此心真不昧,断知天地不容欺。

地点

自知孤宦无材术,谁道京师有政声。默坐海边何计是,白头亲在凤凰城。

地点

奏邸崇先契,周旋古括州。殿庭观唱第,海郡继承流。方快飞腾上,俄闻汗漫游。凤凰山下路,丹旆想悠悠。

地点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