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虞美人》是宋代仲殊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一番雨过年芳浅。
袅袅心情懒。
章台人过马嘶声。
小眉不展恨盈盈。
怨清明。
烟柔露软湖东岸。
恼乱春风惯。
一声莺是故园莺。
及至如今□闻处、又多情。
译文:
一场雨过,年华渐淡。
轻柔的心情懒散。
章台上有人经过,马嘶声响。
眉眼微蹙,怨恨满怀,伤感的清明时节。
湖东岸上,烟雾轻柔,露水柔软。
春风扰乱了心绪,早已习惯。
一声鸟鸣,是故乡的鸟鸣。
如今到处都能听到,它们同样多情。
诗意:
《虞美人》描绘了一个雨过春深的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凄凉与伤感,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离别的痛苦。诗中的虞美人象征着美丽的女性,她们的声音和存在使得这个世界充满了情感和温暖。
赏析:
《虞美人》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宋代诗词的特色。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雨过年华浅、烟柔露软等,使得诗情更为丰富深沉。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将人与自然相融合,传达了对离别和流逝的感慨与思考。
诗中的"虞美人"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代表了美丽、温柔和多情。她们的存在使得诗中的世界更加生动和感人。整首诗以简约的句子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当下情感的体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内心情感与外在世界相结合,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清明时节的描写,以及对离别和流逝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去的眷恋。它展示了宋代诗人对自然和情感的敏感,以及对生命短暂和离别的深刻体验。
作者介绍
仲殊的作品风格
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诗散见诸家笔记,如《京口怀古》、《润州》等诗,雄放而有情致,颇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多的词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作风,这在他登临怀古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都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写“六和塔”,〔柳梢青〕写“天涯”、“行人”,也都显得清新洒脱。所以苏轼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志林》卷11),“通脱无所着”(《东坡后集》卷一《破琴诗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咏花草的词,却既无寄托,又乏风韵。仲殊的文学成就
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诗散见诸家笔记,如《京口怀古》、《润州》等诗,雄放而有情致,颇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多的词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作风,这在他登临怀古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都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写“六和塔",〔柳梢青〕写"天涯"、“行人”,也都显得清新洒脱。所以苏轼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志林》卷11),“通脱无所着”(《东坡后集》卷一《破琴诗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咏花草的词,却既无寄托,又乏风韵。
仲殊有词1卷,名《宝月集》,早已失传。近人赵万里辑《宝月集》1卷共46首,断句七,《全宋词》据以收录时,有所增补。《全宋词补辑》又新补2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