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谒屺瞻墓

了知五十六年非,何处空山叫阿{上弥下女}。
斗酒只鸡双泪落,荒林宿莽九原悲。
黄花委地伤徂岁,青笋迎船忆旧时。
庐下夜来霜屦冷,袜材持送懒残师。

作品评述

《秋谒屺瞻墓》是宋代马廷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了知五十六年非,何处空山叫阿。
斗酒只鸡双泪落,荒林宿莽九原悲。
黄花委地伤徂岁,青笋迎船忆旧时。
庐下夜来霜屦冷,袜材持送懒残师。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的感慨以及对逝去的时光和人事物的怀念之情。诗中描绘了一个冷清寂寞的秋天景色,暗示了岁月的凋零和人事的离散。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以下是对诗词中几个关键词的解析:

1. 五十六年非:表示了作者经历了56个年头,意味着他已经历了很多事情,对光阴的流逝有深刻的感受。

2. 空山叫阿:描绘了秋天的山野景色,暗示了人迹罕至、寂寞冷清的境况。

3. 斗酒只鸡双泪落:通过斗酒和鸡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孤寂落寞的心情。泪水的落下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4. 荒林宿莽九原悲:荒林和莽九原都是荒凉贫瘠的地方,用以描绘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5. 黄花委地伤徂岁:黄花象征着衰老和凋零,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对逝去时光的伤感。

6. 青笋迎船忆旧时:青笋代表着新生和希望,与黄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青笋迎船的形象,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7. 庐下夜来霜屦冷,袜材持送懒残师:描述了作者在寒冷的夜晚前往庐山下拜访老师。通过描写庐下夜来霜屦冷和送别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老师的敬爱和对师生情谊的珍视。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感受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和人事离散的思考和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诗人展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给人以深远的启示。

诗词推荐

已盲犹赤痛,久不出鸡窠。丹荔曾遗毒,青灯亦一魔。抛书无味甚,节腹柰馋何。二痴依然在,徒劳问眼科。

客中四月衣犹裌,桐下今年米似金。惘惘江山归兴动,悠悠岁月主恩深。三春已过仍淫雨,百事无缘空苦心。五十三年堪一笑,白头底用觅知音。

金公姹女到黄家,活捉苍龟与赤蛇。偃月炉中烹玉蘂,朱砂鼎里结金花。奔归气海名不骥,飞入泥丸是白鸦。昨夜火龙争战后,雪中微见月钩斜。

长庚初让月先行,不料姮娥也世情。趣驾冰轮渡银浦,乱抛玉李掷长庚。

千寻石上隐麻姑,会教蔡经起鼎炉。丹成龙去今何在,龙迹岩前叫鹧鸪。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冤骨销寒渚,忠魂换旧乡。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雨余秋藓几堆锦,日出朝葵千簇金。对景适然发清啸,野猿惊泣绿杨深。

采绿随双桨,看山藉一筇。关南桃树几番红。昨夜诗情频在、雨声中。花径无云隔,苔垣只梦通。旧欢一饷可过从。试觅鸳鸯新杏、简春风。

凫骛行中脱病身,竹林深处得幽人。只言官满浑无事,也被诗愁扰一春。

阆风老人五十九,白头饥冻荒山走。偶然脱命得生还,闾里相看惊老丑。今朝初度最可怜,五子三孙在眼前。老妻俗作无而饼,问讯鸡娘渠未肯。海水潮小未登鱼,霜后黄柑亦自疏。穷人作事天不与,只有红梅相媚妩。为渠一笑买村酤,老夫自歌稚子舞。明年六十更可歌,大乱不死奈我何。

白下官杨小弄黄,骑台南路绿无央。含红破白连连好,度水吹香故故长。蹲滑踏青穿马耳,转危缘险出羊肠。孰知南杜风流在,预怯排门有断章。

逢人近问净天镜,今我重忆张贞居。曾将山渌开清昼,兼索溪藤写素书。

清晓潮初过,西风猎弊裘。肯为贫士地,偏觉老人愁。蟋蟀声弥急,梧桐色渐愁。残星余几点,吾独倚吾楼。

南州昔日称三楚,西国今闻又一秦。有爵与縻亡命贼,无才深愧具官臣。青冥鸾凤风尘隔,画省貔貅服色新。怅望令人忆李郭,谁能匡济想捐身。

病来六结总龟藏,不用浓薰戒定香。花下酒边非我事,但余消瘦是东阳。

一种春光,占断东君惜。算秾李、昭华争并得。粉腻酥融娇欲滴。端的尊前,旧曾相识。向夜阑、酒醒霜浓寒又力。但只与、冰姿添夜色。绣幕银屏人寂寂。只许刘郎,暗传消息。

太平事业按商周,麟阁仪形待子留。壮士长歌三箭定,鸱夷归老五湖秋。生涯底事空藏剑,英气平时已食牛。歌扇舞衫今太寂,暮云佳句敌汤休。

复多笔祥,震维缥德。乃共皮弁,其秋不忒。家正色齐,维民之则。璇霄眷佑,国寿箕翼。

江暖波光映日光,几家同住水云乡。槿篱茅舍繁花里,也有秋千出短墙。

经冬少雨雪,所至苦水涸。园蔬叶多蠹,山步船半阁。入春一再雨,喜气满墟落。又闻湖边路,已破小桃萼。一尊傥可携,父子自酬酢。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