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巨源

三年客京辇,憔悴难具论。
挥汗红尘中,但随马蹄翻。
人情贵往返,不报生祸根。
坐令平生友,终岁不及门。
南来实清旷,但恨无与言。
不谓广陵城,得逢刘与孙。
异趣不两立,譬如王孙猿。
吾侪久相聚,恐见疑排拫。
我褊类中散,子通真巨源。
绝交固未敢,且复东南奔。

作品评述

诗词:《孙巨源》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三年客京辇,
憔悴难具论。
挥汗红尘中,
但随马蹄翻。

人情贵往返,
不报生祸根。
坐令平生友,
终岁不及门。

南来实清旷,
但恨无与言。
不谓广陵城,
得逢刘与孙。

异趣不两立,
譬如王孙猿。
吾侪久相聚,
恐见疑排拫。

我褊类中散,
子通真巨源。
绝交固未敢,
且复东南奔。

中文译文:
孙巨源,我在京城做官已经三年,
时光流逝,我变得憔悴难以形容。
我在红尘中辛苦劳作,
只能随着马蹄的踏动前进。

人际关系重要的是互相往来,
不报答别人的恩情会埋下祸根。
我坐在这里,等待着与我交心的朋友,
但一整年都没有人来拜访。

我南来途中的景色虽然清旷,
但我很遗憾,无法与人分享。
广陵城的人们,
却能与刘、孙等有才华的人相遇。

我们追求的目标无法共同实现,
就像王孙与猿猴无法相互理解。
我们长时间聚在一起,
恐怕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和排挤。

我是个性格狭隘的人,
而你是一个真正的巨源。
虽然我们没有断绝交情,
但我决定东南方向继续奔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朋友孙巨源的一首赠诗,描绘了苏轼在京城做官期间的苦闷和孤独。苏轼以深刻的自我反思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对友谊的思考。

诗中的“三年客京辇”表明苏轼在京城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但他感到自己变得憔悴不堪。他在红尘中挥汗劳作,但只能被马蹄的踏动带动前进,暗示他在官场中的辛苦和无奈。

苏轼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很重要,不回报别人的恩情会埋下祸根。他坐在那里等待着朋友的到来,但一整年都没有人来拜访,这使他倍感孤独和无奈。

诗中的广陵城象征着官场,而刘与孙则代表了有才华的人。苏轼抱怨自己与那些有才华的人无法相遇,无法分享自己的心境和感受。

最后几句表达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思考。他认为自己是个性格狭隘的人,而孙巨源则是一个真正的巨源,暗示孙巨源的胸怀宽广。尽管苏轼没有断绝交情,但他决定离开京城,继续向东南方向奔波,寻找新的机遇和发展。

整首诗通过描绘苏轼在官场中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友情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以及自我反思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诗意和才华。这首诗词中透露出的情感和思考对于理解苏轼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密勿筹帷今几春,故山猿鹤尚关情。中书历遍令公考,乐道要从莘野耕。

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眸割。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土花漠漠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

关法晨方度,其如夜未明。危机真虎口,急计假鸡鸣。唱罢城乌起,闻来野雉惊。秦人百二险,齐客两三声。珠履颜何厚,狐裘计已行。昭王见事缓,食顷遣追兵。

花信东风第几回,萧条门巷老苍苔。汉宫尽有新鑽火,无分传将一点来。

本自江湖远,常开霜露馀。争春候秾李,得水异红蕖。孤秀曾无偶,当门幸不锄。谁能政摇落,繁彩照阶除。

尽出花钿与四邻,云鬟剪落厌残春。暂惊风烛难留世,便是莲花不染身。贝叶欲翻迷锦字,梵声初学误梁尘。从今艳色归空后,湘浦应无解珮人。

一行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

清明朝野遇清明,万国欢心乐太平。樽俎优贤咨启活,载赓既醉咏盈成。

九衢中,杯逐马,带随车。问谁解、爱惜琼华。何如竹外,静听窣窣蟹行沙。自怜是,海山头,种玉人家。纷如斗,娇如舞,才整整,又斜斜。要图画,还我渔蓑。冻吟应笑,羔儿无分谩煎茶。起来极目,向弥茫、数尽归鸦。

十里山村道,千峰栎树林。霜浓竹枝亚,岁晚荻花深。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幽居虽可羡,无那子牟心。

一溪流水水溪云,雨霁山光润,野鸟山花破愁闷。乐闲身,拖条藜杖家家问。问谁家有酒,见青帘高挂,高挂在杨柳岸杏花村。世间惟有酒忘忧,酒况谁参透?酒解愁肠破僝僽。到心头,三杯涤尽胸中垢。和颜润色,延年益寿,一醉解千愁。

曲邪除尽不疑猜。昔日公输巧制来。正是得人轻借力。定然分别栋梁材。

万事如花不可期。花不堪持。酒不堪持。江天雪意使人迷。翦一枝枝。歌一枝枝。歌者不来今几时。姜影无词。张影无词。不歌不醉不成诗。歌也迟迟。雪也迟迟。

人人有路证无还,一念才差隔万山。识得吾儒无妄卦,筏城长语尽须删。

白白红红相映开,迎春破腊要争魁。谁知月上纱窗后,一种横斜度影来。

一纸书伸渍泪酸,孤危契阔告平安。尘多苦惜缁衣化,日暮遥知翠袖寒。负气身名甘败裂,吞声歌哭愈艰难。意深墨浅无从写,要乞浮提沥血干。

河为中国患,亦为中国利。其患啮堤防,其利通粮馈。分流入浚汴,万货都城萃。积淫或暴涨,旱暵或滞疐。疏导欲其宜,径度有所异。曩者多邀功,用之殊未至。十私而五公,岁久害愈炽。溃溢必归尤,庙堂难决议。明明圣天子,自选中常侍。银璫插在貂,身小勇且智。上从广武城,下及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春卿拾材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养家苦,似蜂虔。采花成蜜为谁甜。肯堤防,蛛网粘。修行好,做风虔。舌生津液玉浆甜。溉黄芽,无惹粘。

镜曲非尘世,春风属酒杯。欲纾忧百结,须索醉千回。莲实儿拳似,紫荆父手栽。无人竞来往,坐稳兴悠哉。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