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判官部送兵

饯君嗟远别,为客念周旋。
征路今如此,前军犹眇然。
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
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

作品评述

独孤判官部送兵

饯君嗟远别,为客念周旋。
征路今如此,前军犹眇然。
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
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

译文:

伤别离之情,为客体寄情思。
如今战路艰难,前军仍然微弱。
出关看到了边墙,登上山岭望着北方天空。
这里也曾是封侯之地,希望你早点获胜归来。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写给独孤判官的,表达了对将士远征的告别之情。整首诗以送别之情贯穿,通过描绘出征途中的困境和期待,表达了诗人对独孤判官的赞扬和祝福。

诗的开头,“饯君嗟远别,为客念周旋。”表达了诗人对将士的离别之情,深感客人身在他乡所面临的困苦和辛劳。接着,诗人叙述了出征的艰难之路,“征路今如此,前军犹眇然。”形容战路艰险,前线的军队仍然薄弱。

接下来的两句诗“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描绘了将士在出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和壮丽景色。出关时看到了边墙,登上山岭可以远眺北方辽阔的天空。这里同时也是封侯的地方,即使面临着困难,也有着荣耀和期待,诗人希望独孤判官能早日取得胜利,早点回归。

整首诗通过描绘军人出征的困境和期待,表达了对将士的赞颂和祝福,展现了壮美的边塞风景和归乡的渴望。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切和对将士事业的支持。

作者介绍

高适,字达夫,渤海蓚人。举有道科,释褐封丘尉,不得志,去游河右。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掌书记,进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潼关失守,适奔赴行在,擢谏议大夫,节度淮南。李辅国谮之,左授太子少詹事,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进成都尹、劒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二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喜功名,尚节义,年过五十,始学为诗。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传诵。开、宝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集二卷,今编四卷。

诗词推荐

生机幻法不无神,信手拈来却是真。雪月梅花同一色,陈黄苏老只三人。论诗已具顶门眼,选胜直赊头上春。普请西湖作公案,与师聊结未来因。

咏物

自恨飞迁出谷迟,东君不是故相遗。园林纵许容羁迹,蜂蝶还应笑后时。休恃绵蛮能巧啭,还须冷落守空枝。春风着力年年在,未必羽翰今便衰。

咏物

控驴灞桥坳,纵棹剡溪曲。缤纷天上花,拍拍春意足。能追兹辰欢,独许苏玉局。憧憧市朝人,继晷犹秉烛。野翁太无营,借暖待晴旭。

咏物

近岁忆游竹里,今年来遇生朝。平生洒落邑中豪。邂逅风神不老。赏尽山阳烟景,去翻亳海云涛。太行晴色任秋高。人与黄花长好。

咏物

小艇闲撑处,湖天景物微。春波无限绿,白鸟自由飞。落日孤汀远,轻烟古寺稀。时携一壶酒,恋到晚凉归。

咏物

一庭影浸梧竹。

咏物

姑射神人雉扇开,三千玉女拥瑶台。十分散布犹嫌少,万斛明珠抖下来。

咏物

潇湘十亩弄柔猗,独染啼斑事已奇。但爱波声鸣荦确,不须蝇翅避琉璃。莫疑山路崎岖险,争脱绳桥性命危。惭愧平生竹上座,得相随处每相持。

咏物

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裴回龙象侧,始见香林花。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知君悟此道,所未搜袈裟。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则是无心地,相看唯月华。

咏物

湖干野泊不知更,水国荒寒怆旅情。一夜奔雷吁可怪,满空寒雨注如倾。飓风翻海驱潮势,战鼓轰天震地声。到晓定应三尺雪,短篷忽漏赤暾明。

咏物

天上佳上云缕衣,暗传春恨入新诗。楼头玉笛关情绪,不念残香结子时。

咏物

思文圣考,对越在天。侑神作主,奉币申虔。

咏物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咏物

不见当年丁令威,年来处处是相思。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

咏物

剩紫残红惨不禁,狂蜂醉蝶杳难寻。闲阶半蚀苔痕浅,曲径全埋草色深。游子骤惊风雨梦,美人长抱岁时心。枝头取次成青子,且共携尊坐绿阴。

咏物

嵌嵌枯枯,磊磊落落。暗呜叱咤,万人气索。宴坐胡床,倾湫倒岳。秉杀活剑,解生死缚。不堕尘缘,宁居寂寞。豁开济北,三要三玄。提持关西,末后一著。慧日之影沈姑溪,泥牛触折祥麟角。

咏物

十里绛山幽,千年汾水流。碑传门客见,剑是故人留。陇树烟含夕,山门月照秋。古来钟鼎盛,共尽一蒿丘。

咏物

气端解使四时青,万物彫零独典刑。严子高风扶汉鼎,包胥劲节撼秦庭。

咏物

一病百志堕,起逢秋物阑。力弱未胜行,厌闻客言山。言山多在远,虽近尚莫攀。拏深吾无舟,逐陆谁借鞍。不如无所闻,收心就恬安。南轩颇扶疏,古木高四观。不知秋叶疏,但怪朝影斑。羸躯便偃侧,藉有藁与莞。仰攀孤云高,卧见飞鸟褱。苟此且自适,何能谋所艰。

咏物

守岁全家夜不眠,杯盘狼藉向灯前。相看更觉光阴速,笑语逡巡即隔年。

咏物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