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中秋后一夕泊舟城外)
水烟收尽,望汀萍千顷,银光如幂。
霜镜无痕清夜久,惟有惊鱼跳出。
月在杯中,我疑天赐,欢饮仍如璧。
姮娥应为,后期偿赛今夕。
遥想当日同盟,山斋孤讽,有新诗相忆。
聚散难常空怅望,萍梗飘流踪迹。
明月明年,此身此夜,知与谁同惜。
参横河侧,短篷清露时滴。
作品评述
《念奴娇(中秋后一夕泊舟城外)》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刘一止。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中秋后一夜停泊在城外的船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思念和对当下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
水烟收尽,望汀萍千顷,银光如幂。
霜镜无痕清夜久,惟有惊鱼跳出。
月在杯中,我疑天赐,欢饮仍如璧。
姮娥应为,后期偿赛今夕。
遥想当日同盟,山斋孤讽,有新诗相忆。
聚散难常空怅望,萍梗飘流踪迹。
明月明年,此身此夜,知与谁同惜。
参横河侧,短篷清露时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水烟消散、汀萍漂浮的景象,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诗人以银光如幂来形容远处的景色,展现了秋夜的宁静和祥和。
接着,诗人将注意力转向船边的景象,描述了夜晚的清凉和寂静,唯有惊鱼跳出水面,打破了宁静的氛围。这种场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绪的激荡。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写到月亮似乎悬浮在酒杯中,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疑和珍惜。他提到了姮娥,这是传说中嫦娥的姐姐,暗示了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
诗人回忆起与朋友们在过去的时光里一起读书写诗的情景,山斋中的讽刺和新诗的创作,让他们彼此相忆。然而,人们的聚散常常是无常的,空荡的离别让人怅望,像漂流的萍梗一样,留下了无迹可寻的踪迹。
最后,诗人将目光投向明年的明月和此刻的身世,思考着在这个夜晚,有谁会与他一同怀念。他提到了参横河侧,暗示了他此刻停泊的位置,短篷上清晨的露水滴落的景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整首诗以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回忆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事变迁的思索,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感慨。它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和美好时光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
作者介绍
刘一止的生平
刘一止,七岁能文,试太学,有司欲举其兼代官职,一止不就。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监秀州都酒务,迁越州教授、参知政事。高宗建炎四年(1130),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
宋绍兴初,召试馆职,宋高宗大为称赏。绍兴间,历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起居郎奏事。高宗曾不无自得地说:“朕亲擢也”,在官期间,极陈堂吏、宦官参政之弊,终为人所忌恨,以言事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起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迁给事中,又以言事罢,后被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进敷文阁待制。一止以忤秦桧,两次奉祠,御史中丞何若奏一止迎附李光,傲迈慢上,被削职。秦桧死,召至国门,以病不能拜任,力辞,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此据《行状》,《宋史》本传作八十三)。
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传世。事见《苕溪集》卷五四《阁学刘公行状》,《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刘一止的著述名录
刘一止诗,自成一家,吕本中、陈与义读后叹道:“语不自人间来也。”刘一止的词题材广泛,主要包括羁旅行役、纪行咏怀、酬唱离别等方面。他的词作艺术性很强,擅于融情于景,化用前人诗句及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语言浅切明畅、工致典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曾以一首《喜迁莺·晓行》词在当时获得“刘晓行“之美誉。著有《类稿》50卷。以清拥万堂《苕溪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朱祖谋跋本(简称朱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存此4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