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中饿

山深雪寒路坎坷,两死何如一生可。
桃才自信不如哀,君若有功何必我。
楚王好士得燕才,燕家未筑黄金台。
当时周室何为哉?吁嗟乎树中饿死安足惜,何似西山采薇
食。

作品评述

《树中饿》是明代李东阳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在困境中的思考与抉择。

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树中饿

山深雪寒路坎坷,
两死何如一生可。
桃才自信不如哀,
君若有功何必我。

楚王好士得燕才,
燕家未筑黄金台。
当时周室何为哉?
吁嗟乎树中饿死安足惜,
何似西山采薇食。

译文:

在山深处,雪寒路坎坷,
面对两种死法,何如选择活下去。
桃花的才华自信与悲愁相比,不如后者,
如果你有功绩,为何还需要我。

楚国的君王喜欢有才华的人,
然而燕国的家族未能建起华丽的黄金台。
那时的周朝君王又做了何事?
唉,树中饿死的命运怎能可惜,
与西山上采摘薇草为食相比又何如。

诗意和赏析:

《树中饿》以深沉而悲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处境困顿和选择的思考。诗中的“山深雪寒路坎坷”形象地描绘了困境的艰难和险恶。面对两种死法,作者表示宁愿选择活下去,以表达对生命的珍视。

诗中以桃花的才华自信与哀愁相比,表达了一种对于才华与成就的反思。作者认为,如果你有功绩,为何还需要他。这种对功成名就的怀疑和思考,凸显了作者对于社会价值观的质疑。

接着,诗中提到楚国的君王喜欢有才华的人,但燕国的家族却没有建起华丽的黄金台。这种比较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以及才华和地位之间的矛盾。

最后,作者用“树中饿死”与“西山采薇食”作对比,凸显了在困境中挣扎与求生之间的选择。树中饿死的命运被描绘为无法可惜,相比之下,西山上采摘薇草为食的自由选择更加可贵。

整首诗词通过对困境、社会价值观和人生选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自由选择的向往。通过对比和反问,诗中流露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立思考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诗词推荐

战武牢,动河朔。逆之助,图掎角。怒鷇麛,抗乔岳。翘萌牙,傲霜雹。王谋内定,申掌握。铺施芟夷,二主缚。惮华戎,廓封略。命之瞢,卑以斫。归有德,唯先觉。

二载尘劳薄宦身,双峰几忆旧家邻。甫能再上阳城考,更有一年孤负春。

饮阑钟虡欲移轩,香雾犹残金博山。明月飞来松岭外,游人散落马蹄间。城严画鼓初传角,路暗山花自落鬟。清境暂时都不见,夜深人尽始来还。

春江念久违,独掩雨中扉。新水添渔网,初晴税茧衣。馔余怜笋嫩,酒熟惜花稀。在客偏相忆,韶光去若飞。

东门送远客,车马正纷纷。旧识张京兆,新随刘领军。行骢看暮雨,归雁踏青云。一去丛台北,佳声几日闻。

胡尘犯阙冲关,金辂提携玉颜。云雨此时萧散,君王何日归还伤心朝恨暮恨,回首千山万山。独望天边初月,蛾眉犹自弯弯。

今朝人自藕州来。花意尚迟回。几时画船同载,云锦照樽罍。铃齐外,已全开。是谁催。诗仙住处,和气回春,羯鼓如雷。

深山宜避暑,门户映岚光。夏木荫溪路,昼云埋石床。心源澄道静,衣葛蘸泉凉。算得红尘里,谁知此兴长。

无位立事难,逢时建功易。求全自有毁,举大须略细。去恶虑伤恩,存恶忧害义。徒有仁者心,殊无仁者意。

簿书终日叹徒劳,俄喜相看有故交。抱道尚稽怀印绶,安贫还不厌衡茅。草庐谁识真龙卧,阿阁行看彩凤巢。归去不妨深闭户,静听修竹晚风敲。

既晴安得雨霏霏,百道流泉落翠微。侧帽试看绳引处,破烟千点湿人衣。

一门三相千子孙,後有公家前诸袁。有治国谱无县谱,种爱在堂铭在门。谁能不徼鬻爵恩,民乃不识田亩钱。姓名堕在诸公口,去去云霄稳著鞭。三年为寮无间然,公行何得搀吾先。取别当愁今更喜,定知同醉西湖莲。

日高庭院杨花转,闲淡春风。昨夜匆匆。颦入遥山翠黛中。金盆水冷菱花净,满面残红。欲洗犹慵。弦上啼乌此夜同。

江陵虽未惯,已作一年留。料得到锦里,剩须谈橘洲。枫槠夹堤岸,荷芰匝城沟。南入湖潮橹,北通襄汉舟。逢人问风土,说与话难周。

满目纷纷呈瑞雪,填沟塞壑谁辨别。文殊无处顿浑身,普贤失却真妙诀。乌鸦变作白头鸦,铁树翻成银线结。报诸人,瞥不瞥,庭际无人立片时,便是太平底时节。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疾病当治本,神医古难遭。哀哉有限身,日与利欲鏖。大嚼徒为贪,刻饮岂足豪。淡薄以养寿,亦非慕名高。

昔一平津阁,今随孟博车。径趋乌幕远,渐向鲁廷疏。分袂三年别,平安两字书。何时迎昼绣,携酒煮溪鱼。

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

紫诏征贤发帝聪,绣衣行处扑香风。鹗归秦树幽禽散,星出吴天列舍空。捧日思驰仙掌外,朝宗势动海门中。鞭鞘所拂三千里,多少诸侯合避骢。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资讯网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